先进典型 | 华师政管大湾区研学创新党支部:党建引领勇争先,双创赋能激活力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机关党委/工作动态2024-06-03 21:49: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为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下称“政管学院”)大湾区研学创新团队党支部依托杨爱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研究”)和“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团队,坚持“党建引领、双创赋能”的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贯彻落实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全链条,培育“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品牌,打造“守正创新”育人载体,联动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助力湾区建设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支部建设“顶梁柱”

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学术发展、党建促融资政育人,积极探索、凝练成熟有效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和机制办法,广泛挖掘、提炼具有政管学科特色的党建工作方法和典型案例,打造出“党建+科学研究”“党建+教学改革”“党建+人才培养”“党建+社会服务”的工作模式,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是强化政治功能,规范组织生活。支部精准传达上级党组织的重要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各项规章制度,做细做实党课培训、主题党日、实践锻炼、人才培养等学院党建活动——创新“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品牌活动,将政治理论学习、时政热点探讨与学科研学交流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融合发展,打造“讲政治、规范化、高水平”的“三位一体”师生共建党支部。

二是发挥“头雁”作用,支部书记领学促学做表率。党支部书记杨爱平教授在支部倡导垂范“三业三实”(敬业、精业、乐业,实诚、实干 、实际)精神,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主题党课和谈心谈话等,在政治引领、党建工作、教学科研和师德师风等方面发挥工作室“双带头人”的“头雁”表率作用。2021年和2022年期间,杨爱平先后担任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为校内不同学院师生多次宣讲,获评2021年度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参加学校第二届党支部书记(教师)素质能力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三是聚焦资政育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支部大力打造“守正创新”党建育人活动创新载体,积极培育时代新人。党支部副书记颜海娜教授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牵头举办公共管理经典文献研读沙龙、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经验分享会、“笃学践行”交流会、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讨沙龙以及政管SSCI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等系列活动,先后邀请中大、华工、暨大、华农、广财、广大、澳门大学、澳门理工、香港教育大学、大湾区教育智库联盟(香港)的名家学者,搭建优质的师生学习交流平台,迄今已举办112场活动,累计参与师生超5000人次。该项目在学校2021年“七一”表彰中获批党建品牌示范项目,并得到《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二、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党建品牌“强引擎”

该支部以发挥学科优势和研究平台作用为抓手,以创新工作为关键,整合、活化资源,结合实际将党建交流、学术研讨、实践调研、人才培养等融合发展,建立“四维协同”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发展提质增效,促进支部高质量发展。

一是探索“三联共建”新机制,推动政、学、企跨界联动。支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建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校、跨学科的“三联共建”新机制,辐射带动学院、学校事业发展。支部与佛山市南海区镇街七个基层党支部和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党支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广州节目制作室党支部等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并定期组织师生赴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调查研究;邀请港澳高校名家学者,与政管学院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联学共建,强化家国情怀的教育和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image.png

二是打造“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品牌。支部紧紧围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使命,精心打造和培育“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品牌,推出“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工作坊、“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守正创新”系列研学交流以及港澳青年交流团等品牌活动,以“学术的方式讲政治”,发挥学术品牌驱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引擎”作用,引导港澳青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近年来,持续举办“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工作坊,迄今已累计举办27期工作坊;积极主办或承办具有大湾区特色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三届“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并承办广东省社科联委托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累计参与专家学者和师生超500人次;开展“入湾区·深调研”系列专题调研活动,围绕大湾区跨境治理中的热点问题,多次组织支部师生赴横琴、前海、南沙、惠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开展大湾区建设进展实地调研;打造港澳青年研学交流驿站,服务港澳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需求,已接待7批次港澳青年参访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工作成效

一是党员队伍科研业绩突出,较好地发挥好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近4年,支部教师党员共获批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3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和重点项目各1项;共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40余篇涉大湾区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系列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共获8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项。

image.png

image.png

二是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助力政管学子成长成才。支部成员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7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立项2项,助力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获奖情况.png

三是学科水平得到较好提升,优质就业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支部书记全程深度参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工作,推动学院于2020年获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获批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软科学科排名中进入前30%,比2019年学院成立初期提升了42名。2022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软科专业排名中进入前20%,行政管理专业进入前30%,学校公共管理学科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支部建设成果丰硕,逐步形成政管党建的优势和特色。2021年,支部“守正创新”系列研学交流活动获批华南师范大学党建品牌示范项目;2022年7月,支部获评学校第二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3年2月,支部获批广东省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4月,支部获批第三批广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image.png

经验启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组织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支部的政治建设统领支部的各项建设工作,发挥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集中讨论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多元形式,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为支部会议的“第一议题”和规定动作,融会贯通领会精神要义、结合实际研究贯彻举措,保证支部“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

二是注重创新实践,提升引领力。聚焦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体系创新,树立“党建引领学术发展和资政育人”的鲜明导向,发挥专业优势,注重链接资源,搭建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研硬实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高校特色、符合支部党员优势和特点的党建工作模式。

三是深耕品牌打造,扩大影响力。持续建设特色品牌,打造“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品牌与“守正创新”育人通道,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系列案例汇编、学术专著等,以更多元的形式丰富支部研学品牌内涵,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学院、学校以及大湾区高校同行的同频共振发展。